文艺评论丨再评《铃芽之旅》:活下去是最美的希望
新海诚的作品此前虽因剧情多被诟病,但一直让人无可指摘的是他的美商。早年加入游戏公司,奠定他过硬的技术。业余创作《她和她的猫》让他初次获奖崭露头角,一个人做出的《星之声》更让人惊觉他是天才,完成度之高让业界震撼。
他不仅是个技术宅,也是个文青,喜欢村上春树,宫泽贤治,科幻文学,这些都成为他作品的灵感来源。
第一部长片《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寄托了他许多感情,优点和缺点都那么明显。但“一个少女,做着宇宙的梦”的主题如此动人。
《秒速5厘米》令他为大众熟知,开启了对他的第一印象,壁纸狂魔,成为他的标志。
《追逐繁星的孩子》看出他想试验日本动画的通常流程和作为宫崎骏迷弟的努力,但确非他擅长。不过作为电影核心的一句话“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终于在《铃芽之旅》中得到丰富和深化。
《言叶之庭》是他痛定思痛后的分水岭。永远记得春夏暴雨氛围感的清新,那沁人心脾的绿,蝉鸣如躁雨声沙沙,与情绪应和的丝丝入扣,是小而精的典范。
《你的名字》转型成功,开启了商业化大片之路,令他在全球知名度、票房号召力、个人风格上都成为当今动画界的头部。
在宫崎骏年事已高近隐退的现状下,新海诚成了勤勉创作活跃在一线,商业成绩亮眼,名气大,受众最广泛的下一代日本动画的希望。
新作《铃芽之旅》作为“灾难三部曲”的终曲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号称其“集大成”之作。画面依然是无可挑剔的美,每一帧照旧可以截取做壁纸。美术和音乐细致入微地配合着人物内心的情绪。各方面制作都是顶配,难怪有人戏言这么多业界精英陪他一个大男孩,是真的令人酸。看上去他突破了,加入许多新元素,确实承担了更多。而是否能承担其重,是个深刻的问题。
因构思缘起受灾严重至今仍令日本人难以忘怀的311大地震这一实实在在的现实,令文本自然地厚重和深沉起来,其间亲人罹难的痛,灾后重建和内心需要漫长的抚慰与疗愈,使许多画面场景都悲恸且有力量。在后311时代的叙事中,新海诚表现了对日本本土的深刻眷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思考,并且找到了民俗神灵文化这条纽带。
近年来他着迷于废墟,现代化让许多过往的热闹熙攘之地破败腐朽被抛弃,他表达了想呈现全日本记忆中废墟的野心,确实废墟在他笔下还是那么美。繁华的东京,也是他内心另一层意义上的废墟。本是一个讲述地震的灾难片,创作中又遭逢新冠疫情,更使电影携带了时代的呼吸与恐惧。
本片还采用了公路片的架构,主人公铃芽从南走到北,为观者呈现了一部日本风物和地震史。日本身处动荡不安地震带的现实,形成与此有关的民族性以及它为了走出自身困境却血洗他国的侵略史,本就是个沉重复杂的议题,只是,擅长小情小爱小题材的新海诚,是否驾驭得了呢。
值得鼓励的是他敢于打开自己,作为一个已经成名成家的导演,把触角从少男少女的个人青春物语向广阔的社会关怀维度延伸,废墟,灾难,亲情,童年创伤,自我救赎,心灵成长,多么宏大又永恒的主题。如果拍好了,该有多么出色。
可惜,他一直有个令人扼腕的问题,是只有经过影评人的脑补后,故事才能呈现出应有的完成度与深度。他似乎总喜欢把观众当做已知剧情群体,那不如观影前先发本小说指南令我们先生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若不如此,剧情就真的会薄弱,细碎,断裂。
新海诚喜欢在电影中加入恋爱,可加不好就减弱了叙述的动力。如该片男女主恋情的发生发展非常单薄,使得后来女主冒死去救男主的动机不够,削弱了感人的力度。如果把男主更换为失去的父亲,砍去恋情线只专注讲亲情,或许更能自圆其说。
大概因为公路片,导演首次加入众多人物,但都没有深入,更像浮浅的工具人。
那就专注的讲少女的自我疗愈、和解与成长也可以,可惜这条线刻画的也不充分,影响了影片的深度。他似乎不敢直接揭开伤口把最痛的都封印在梦和“常世”里,不想损坏他定下的明亮开朗的基调,然而地震伤亡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带着痛彻心扉的血与泪的。
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感人的。他创作出了草太桑这个由地震后妈妈的遗物,三条腿的椅子拟人化而来的形象,又可以成为动画的一个经典。“闭门师”“往门”“常世”等设定也蛮有意思。尤其是一开始孤零零矗立在水中的那扇挂满青苔藤蔓的门太美,在宫崎骏不再拍片的今天,令人梦回宫崎骏。奔跑的椅子很可爱,三条摇摇晃晃却坚定走下去的腿代表了残缺却勇敢的人生。“往门”里藏着很多人的感情,你用心就能感受到。
其实,关于距离、思念的故事,是他作品不变的主题。这部亦然。“一个人活着好可怕”“死掉好可怕”。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多少人心底永远的创伤就在那句“我出发了”,却再也不能面对面说出“我回来了”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中。虽然电影只用了几个画面和声音,但每个故事背后的重量都足以压跨一个宇宙。无数个宇宙的重叠才构成如今这个世界的分量。然而,领养和姨母的关怀甚至可能是负担并不能治愈4岁劫后余生起就留下的童年创伤。身体不会忘记,就算是压抑也会在梦里出现,因此终归是要自己救赎自己。
铃芽最后在“常世”见到幼时的自己,她向迟迟走不出失去母亲的伤痛而不断离家出走去找寻想回到有母亲的过去的她喊出“未来并不可怕,活下去,平凡的,努力的活下去,我是你的明天”时,全片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那一刻她完成了自我救赎,心灵成长以及放下,这话多么需要对绝望中的人们诉说,是真的有把他们从死神边缘拉回来的力量的。他也借草太之口说出“我知道命如蜉蝣,死亡如影随形,但我依旧祈祷,哪怕只是再多一年、再多一天、再多一时,我们也想要活下去”的已故或幸存的受难者们的自白。想到这里我似乎又理解了他对电影基调的选择。人到中年,他总是想给人以希望。
或许,他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否类型化,商业化,浅显化,还有比活下去更重要的事么。这难道不是对受难后的人们最美好的期许么。
作者:王颖 中国作协副研究员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